美少女
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体育理论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2年改为现名。现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五个教研室。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院最早开设了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士。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为基、教研相长”的办院理念,按照“追求卓越”的校训和“致知笃行,明德崇体”的院训,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主战场的体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当时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批复为“国家一流专业”。202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虚拟教研室”培育点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办学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技成果突出。学院现有包括17名教授、18名副教授在内的54名专职教师。其中有16名博士生导师(兼硕士生导师),37名硕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双百人才),98%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近50%教师参加过国外知名高校为期一年及以上的长期学习与交流或者毕业于国外知名高校。
学院紧密依托母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国际前沿的先进理念和成果,积极面向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涌现了一批在国内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体质健康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培养的本科学生升学深造的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
学院教师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动人体科学的多个方向,包括运动促进健康机制研究、体质与健康研究、运动营养研究、兴奋剂检测方法与技术、运动表现提升研究和运动员选材研究。
学院教师为多支运动项目国家队提供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17项国家级课题(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项)和10项省部级课题,学院平均每年的到帐科研经费接近1000万元。研究成果曾分别于1987年和2010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张缨、石丽君老师获得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曹建民、张缨老师分别获得2021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刘晔老师获2020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服务保障突出贡献奖。近五年来,学院师生每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SCI\CSSCI\CSCD)近百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共35项。近五年共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项,长期聘请9名高水平外国专家为学院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并共同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学院教师应用专业知识助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每年为近10支国家运动队提供运动员生理生化监测、运动员选材、运动技术分析、兴奋剂检测等方面的奥运科技服务。学院10余名师生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提供服务保障。曹建民老师和研究生姜皓泽因服务2020年东京奥运会获得中国田径协会表彰,被授予“杰出贡献奖”。李聪老师202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学院师生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现实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社会认同。主持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中国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汇编》等全民健身标准与指南的制订。2021年11月学院因在全民健身领域出色的科学普及工作,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5月,苏浩老师和郭娴老师的科普作品《运动要当心》和《女性修与养:女性运动、营养与健康》分别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全国优秀体育科普作品的荣誉。2023年董逸帆老师获第二届全国体育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及“全国体育系统十佳科普讲解员”荣誉称号。2024年学院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培养的本科学生升学深造的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依托2021年中国科协授予的“传承•求真”学风基地,大力开展学风建设,培养的学生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在奥运会、国际马拉松、WTT中国大满贯等重要的体育赛事中,都有学生参与兴奋剂检测、营养补充、损伤防护等志愿服务的身影。
学院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实现本科、硕士和博士全覆盖的国内外双学位国际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多所知名院校保持密切的院际交流与合作,并与国外知名高校签订“1+2+1”“2+2”本科双学位、“1+1+1”硕士双学位等多种学生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中国2030国际论坛”、“冬季运动营养论坛”等高水平国际论坛。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年会”、“欧洲体育科学学会年会”、“世界运动医学大会”、“中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
学院修订完成了新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全面提升,重点培养能在体育相关领域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以及能继续深造的高素质研究型拔尖人才。